一、独创“人人是胜者”的扬长教育体系,引领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以校企共育、扬长发展为主线, 通过更新教育观念、创立学业支持体系、灵活资源供给、创新课程学习体系,实施三个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一套包含理念、体系、方法、资源在内的扬长教育改革方案,构建了“一贯通四支撑”的扬长教育体系,满足了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学生在实践磨砺中个个出彩,学生科研项目和专利数量年均增长率超过50%,2022年学生申请专利已达57项。近五年,在双创赛事省级以上获奖217项,产生双创项目超700个;在职业发展上行稳致远,近十年平均就业率达到97%,应届毕业生年薪2017年以来提升6400元,就业满意度从88%增至96%;升学率显著提升,近两届毕业生升入国内外本科人数占35%;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非常突出,应征义务兵人数年均增长优秀40%以上,毕业三年内学生自主创业存活率超60%;辐射带动效果明显,扬长教育改革成果直接推广到北京商贸职教集团集团内50多所院校,10所国内院校和单位直接借鉴了我校扬长育人成果;教学成果突出,获2022年度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21年度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打通七年制人才贯通培养路径,引领长学制财经商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联合研究机构、普通高中、本科院校和头部企业,选择对接北京现代服务业高端的优势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实施“2+3+2”七年贯通培养财经商贸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实现学生“成才出彩”,累计1339 人转段国内外本科院校,104 人留学国外,转段升本比例100%,获包括“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奖励 337 项,获奖比例比普通高职高20%;促进教育公平,录取远郊区学生 41%,农业户口38%,为北京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学生群体提供了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和发展机会;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 10 多所兄弟院校来校交流;教学成果突出,获2022年度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021年度北京市教学成果特等奖。
三、独树北京商业智库品牌,服务首都商业转型升级
学校率先提出“第四次零售革命”“云消费”等概念,流通现代化和智能零售研究上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主导北京商业规划研究与制定,编制中关村、CBD等各主要功能区商业规划10余项;研究王府井、前门、南锣鼓巷等商业街区优化升级方案;发布《中国社区商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等全国性行业报告4项,均被政府机关采纳,参与产业政策修订10余次,提交省部级及以上成果要报29份,其中6项成果获北京市委领导批示,2项成果获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领导批示,学校北京国际商贸中心研究基地入选CTTI来源智库。
四、打造财贸特色社会服务体系,服务首都市民综合素质提升
持续深化“学历+技能”双提升平台,服务高自考28948人次,学信网在籍人数累计1391人,打开升学纵向贯通渠道;建设北京市民终身学习示范基地,面向首都现代服务业开展高端人才培训,年培训规模超60000人天;服务北京地区专业技术人员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入选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第三批北京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和学习型城市建设,获批成为北京市学分银行联盟成员单位,近700名学员成功申请学分银行账号,提升了首都市民综合素养和生活质量,形成“扶智、扶志”联动体系的“北京经验”。
五、打造财经职业教育协作新模式,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
推进与“北三县”合作,在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挂牌分校区,服务北三县任务列入北京市政府清单,共建项目14个,实现津冀招生881人;作为全国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协作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对口帮扶河北阜平县,开展贫困学生到校培训和大学生赴冀支教的双向互动;开展河北省贫困县乡村中小学紧缺领域教师培训等项目,培训满意度95%;学校12人荣获北京市事业单位脱贫攻坚专项奖励,2个学生实践团队在首都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中获奖,多篇论文获得国家一级学会优秀论文等重要奖项。
六、牵头制定财经商贸大类新版专业目录,助力职业教育内涵提升
学校作为财经商贸类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的牵头院校,联合财政、电商、统计、外贸、商业、物流等九个行指委,以“新经济、新技术、新职业、新专业”“四新”为准绳,贯彻落实“职教 20 条”,遵循中高本一体化、对接“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结合岗位新需求等原则,牵头完成了财经商贸大类专业目录的修制订工作。形成职业教育新版专业目录智慧财经与数字商贸专业群建设研究报告2份,在全国推广;深度参与开发财经专业1+X技能等级证书标准8个,作为“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专业教师培训全国首站,辐射全国50余所中高职院校共计210名教师。
七、开展财经商贸专业国际标准建设,助力中国职教标准输出
创新探索了财经商贸专业标准国际可比较的新路径,率先通过国际专业标准评估认证(UK NARIC)。对接英国国家学历学位评估认证中心(UK NARIC),建立会计和金融管理专业的国际标准,并获得国际可比性证书,达到RQF5级和EQF5级水平,被UK NARIC拟定纳入“一带一路”桥梁计划,成果在北京服贸会进行发布推广,在国内外论坛交流分享7次,北京卫视等媒体报道近10次,辐射带动了国内近30所双高校启动国际专业标准评估认证项目;对接国际成果导向的职业标准,开发11个专业358门英文课程标准,与英国、美国等7个国家12所海外大学开展专业配对和学分互认,输出中国财经职教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