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贡献度
1.引领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校企共建,双元育人,引领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室坚持校企共育、先行先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行学徒制、校企互通互助课堂、织染训练营等多类型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实施扬长教育,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以参加大赛和产品开发为手段,培养掌握织染技艺、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学生105人。此外,为院校教师提供培训25人次,为行业企业培训员工122人次,为学历提升、社区活动和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提供服务205人次。
项目引领,大赛促进,带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作室培养的学生能力提升显著,参与完成技艺与产品研发或者工艺、方法、工具等革新数量78项。参加设计大赛,研发文创设计产品200项,参加各类大赛获奖126 项;参加双创大赛,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1项,其中挑战杯红旅专项赛获得国赛一等奖。2023年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率先达到100%。
2.传承非遗技艺,服务首都文旅产业转型升级。
积极响应国家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运用技术创新,服务国家高端项目。工作室围绕首都功能定位,深入分析北京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将织染新材料、新工艺与新美学相结合,探索纺、染、织、绣四大工艺的创新融合,将当代工业化中先进的技术手段与技艺创新性地引入到传统织染中,引领行业技术发展。大师倪东侃带领的技术团队受故宫博物院委托承接了养心殿原状陈列恢复项目中织绣类物品的复原工作,为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做出突出贡献。
推进产品创新,助力首都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工作室面向首都文旅市场,聚力打造具有北京地域文化特色的织染文创新品并拍摄织染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片进行推广,形成社会影响力,带动织染非遗文化热点。2023年9月参与了《博物馆之城》第二季拍摄。
3.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员工技能提升。
数字赋能,用活现代技术促产品升级。工作室以“文创产品研发中心”为平台,联合企业,采用数字技术进行文创产品研发,运用数字化手段对织染技艺进行宣传,将数字化贯穿产品设计、生产、推广全流程,以技术支持为创新动力,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
送技入企,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室充分发挥学校商业智库优势,组成专家团队,帮助企业分析市场,制定发展规划。为企业员工提供新媒体运营技术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综合素质和现代化传播工具运用水平。培养师生直接参与企业各项事业,优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促进企业提质增效。
(二)社会认可度
1.学生家长认可度
坚持立德树人,学生家长认可度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践行“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坚持“三教改革”,聚焦学生全面发展。在校学生认可度为98%,毕业生认可度95%;家长认可度为100%。
2.行业企业认可度
以深化双主体育人机制为引领,成果获得行业企业高度认可。大师工作室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搭建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的平台,校企协同,双元育人,行业企业的认可度高。2020-2023年,用人单位对融合大师工作室培养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生满意度均为100%。
3.业内影响力
助力新质生产力和国家职业教育发展,业内影响力创新高。工作室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多元并举,积极输出中国服务与文创产业专业群数字化建设经验,逐步实现打造“校、企、馆、研、学、服、创”为一体的紧密型产教融合基地的目标。在服务于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同时,实现京津冀人才供给,为同类院校大师工作室、实训基地建设树立新标杆,建设成果辐射作用显著,社会影响力大,有效助力新质生产力和国家职业教育发展。
4.国际影响力
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工作室对接英国兰开夏合作的“东游记”项目,为留学生提供织染体验培训,项目受到“职教出海”栏目宣传推广。此外,连续两届承办“丝路工匠”国际技能大赛“国际礼物”文创产品设计技术技能赛项,联动“一带一路”沿线院校搭建文创设计教育合作与人文交流平台,增进沿线国家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