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助力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摘要:倪东侃织染艺术工作室在项目建设中,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引领、服务引领,以大师紧密合作,传承中华非遗技术技能,培养具有良好艺术修养与创新精神、具备国际化视野、懂技艺、擅创意,能从事设计及文创产品开发及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服务行业企业,服务首都国际创意之都城市定位。校企师协同发展,建成‘校、企、馆、研、学、服、创’一体化紧密型产教融合基地。创新“双元育人、项目引领、学做一体、劳育结合、赛训创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以数字媒体+项目实战教学改革为手段,实现课程体系重构和升级,大赛、培训、创业三位一体,促质量提升,形成项目引领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助力企业与专业数字化转型,将科学研究与产品研发相融合、社会服务与企业培训相融合、文化传承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努力打造财贸特质、首都特色、国内领先、引领示范的新型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在人才培育、资源共享、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关键词:产教融合 人才培养模式 文化创意 非遗传承 校企协同育人
一、实施背景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跨界人才、传承文化与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脑手并用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加强学校与非遗大师深度合作,校企共建开放共享的高水平大师工作室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
自工作室建设以来,校师企在搭建教学平台,建设资源库,引入企业案例及经验、大师讲坛、文创产品研发中心、学徒制教学模式等共同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为北京市设计服务业和文创产业发展输出高智慧技能人才。
二、主要做法
(一)校企一体联动,推进产教融合,实践大师工作室“双元共育”模式
大师工作室秉承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基本原则,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引领、文化引领,主动与织染产业对接,形成紧密合作,服务行业企业,服务社会,服务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实践“双元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图1工作室“双元共育•学做一体(项目教学) •创研赛贯通”人才培养模式
“双元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做一体”为基础和典型特征,以校内“倪东侃织染艺术工作室”、校外“东韵丝绸文化艺术艺术馆”两工作室为载体的有特色、可选择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双主体、双导师、双课堂、双身份特色,实现了理论到设计到应用两个细分方向各有侧重的可选择性,工作室课程采用小班学徒制培养模式,同时专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法。通过从研究到创意再到文创产品开发落地完成整体教学任务。
“双元共育•学做一体(项目教学) •创研赛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使专业课程开发与文创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设计生产过程对接,加强了教学与实战应用的联系,缩短了学校教学与企业的距离,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适应性。
(二)坚持党建引领,多级梯队管理,健全制度机制
倪东侃织染艺术工作室在建设过程中强调党建引领,校企党组织签署结对共建协议书,通过组织联建、党员联管、活动联办、人才联育、资源联用、产业联促、治理联抓等方式,实现组织建设互促,党员干部互动,党建载体互用,科学发展共赢。
图2 倪东侃织染艺术工作室制度管理结构图
倪东侃织染艺术工作室已建立校企共同领导下的“双负责制”决策机构,制定工作室制度,确定双方职责。成立了大师工作室专业指导委员会、校企联合教研室,对内负责专业建设与教学的指导,对外加强与企业、行业的多层次、多维度沟通合作,保质保量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
(三)共建课程,共享平台,师资交流互助,携手共育人才
1.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
大师团队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的实施工作,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路径。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工作室建设团队、校企联合教研室,共同探索产教融合育人新模式,形成了工作室《织染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完成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学生学业评价表》、《学生家长评价表》、《基于过程化教学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及标准》,共同开发了以《文创产品开发》课程为中心的《纺织与印染工艺》、《商业摄影》、《创意思维训练》等系列课程。完成线上学习平台的搭建,借鉴OBE模式开发企业实战模块课程,采用项目制、混合式、研学结合式等新型教学模式,构建与文创行业、织染行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特点相适应的递进式的课程体系。
图3 《文创产品开发》课程为核心的系列课程
图4 《文创产品开发》课程人教学模式框架
2.共建创新团队、搭建学习平台,创建教学资源库,互通互融
根据工作室建设任务要求,依据非遗文创产品开发流程与企业真实工作环境和实际技能任务,利用“财贸在线”,为在校生和企业人员搭建学习平台,建设了涵盖《纺织与印染工艺》、《文创产品开发》、《商业摄影》、《创意思维训练》、《品牌陈列设计与制作》等可嵌入织染相关技术标准的教学资源库。
图5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织染相关线上课程资源
校企双方共用共享,互惠互利。影响力传播共享,积极利用学校官网、旅游艺术学院公众号、视觉传达设计系公众号三级平台对大师工作室进行宣传,提升大师工作室影响力,在校内外举办文创产品设计展览5次,2024年新年期间,协助大师企业“东韵纺织集团旗”下纺织非遗出访团组于赴英国伦敦作包含「缂丝、云锦、宋锦」在内三项国家级纺织类非遗的推荐交流活动,活动取得广大海外人士一致好评。
3.校企教师互派互助,全程参与学生培养
专业选派多名教师进大师企业考察交流,参与大师企业实际产品研发工作,参与实习生的管理和指导;大师企业员工也多次来校交流学习,互通有无,共同致力于大师工作室的建设和学生的培养。大师与学校企业人才共享,大师团队在校内开办“大师讲坛”,学校商业研究所,高职研究中心为大师企业提供市场资讯。校内国培基地邀约大师讲课,大师助力校内国培基地教学内容升级。学生课程综合实践阶段,每位学生均配备双导师,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徒制为形式,以学做一体为方法,实现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无缝对接,共同致力于行业人才的精准培养。
(四)探究专业+行业特色,潜心创意+技艺,实现成果转化
积极开展 织染产品及文创产品的设计研发工作,探索织染及文创产业发展新思路。在归纳总结现代文创产品行业特色的基础上,结合大师数十年的行业经验和开发、设计、生产流程进行总结、研究,将大师从事的的真实案例和学生实习实训的工作内容转化为学生的课程模块。以项目为目标,以学习任务为形式,开展教学研究,研发多款珠宝首饰及文创产品。
三、成果成效
(一)启动技术创新研讨会,开展织染及文创产品设计
2022年召开技术创新流程研究工作,针对大师工作室的建设,又成立了“文创产品研发中心”,为开展针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强化了创意思维课程,品牌展示设计等课程,为织染文创产品研发奠定了基础。联合“艺树设计工作室”提供大师工作室的传播与成果转化运营,指导学生研发文创设计作品200项,获设计类奖项126项,其中含文创设计奖项78项。
(二)开展课题研究,实现成果转化
教师在专家指导下完成校级科研课题两项,依托校级科研课题,教师在专家指导下完成2篇科研论文并发表,课题内容又针对《文创产品开发》课程进行了重构升级,引入染织技艺,以真实项目为单元推进课程优化。选拔学生参与学生科研课题,获得外观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三)纵向开展织染技能培训,横向跨领域多角度开展社会服务,总结标准、研发产品
自项目启动以来,工作室社会服务及标准研发工作开展丰富,大师、教师带引学生深度参与工作全过程。双方共同制定方案,探讨服务内容,保质保量完成了各类培训,并协助大师开展多项活动。
1.内容为先,开展培训服务,企业员工依托技术拓展教学能力
工作室建立定期沟通协调机制,完成织染艺术培训需求调研报告1份,确定培训内容和方案,总计进行了18次社会培训工作包括:面向其他院校的培训1次,6次社区培训,6次幼儿园培训1次中小学培训和4次留学生培训。校企双方相互信任、资源优势互补,全程深度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项目策划、咨询和管理服务,与此同时企业也为学校提供深入了解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人才能力需求和岗位标准的通道。
2.积极开展横向合作,研发标准,协助大师企业非遗活动
建设期内,工作室积极参与大师企业非遗活动,协助大师完成故宫织锦文物修复,人民大会堂挂毯设计制作。双方多次为北京艺术博物馆等机构及院校的织染实践场所提供建设支持,以传播文化为目的,提供收藏的纺织设备供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进行展览。
校企双方协力共进,集成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2023年双方协力完成乡村振兴“百师进百村”项目。校企双方通力合作,逐步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工作互动、资源共享、双向共赢。以大师工作室的专业和技能优势为基础,结合企业需求,培养了大量文创设计人才,增强了设计行业的人员整体素质,积极开展创新研发,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助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围绕首都功能定位,服务非遗行业企业,促进首都商业发展,在大师指导下,学生团队为北京若干名人故居与博物馆开发文创产品,成效显著。
其他案例
序号 | 案例名称 |
1 | 课程思政案例-培根铸魂旗帜鲜明 启智匠心润物无声 |
2 | 人才培养模式案例 创新现代学徒制 打造技能培养新范式 |
3 | 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案例-搭建深度融合桥梁 激发创新创造创效活力 |
4 | 大师引领作用案例-大师引领齐筑梦 匠心传承展新风 |
5 | 学生发展案例-技艺兼修 梦想启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