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产城教融合背景下
育训融合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一、背景与问题
北京市十四五发展规划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定位是,文化旅游要助力北京建设成为弘扬中华文明与引领时代潮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文化名城。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的复合型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培育一批懂文化、知旅游的跨界人才。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日趋紧密,文化旅游专业群以培养复合型文旅人才为目标。
建在副中心,服务副中心,是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服务区域发展的重要目标。文化旅游专业群也是直接面向副中心文旅区建设的人才建设目标,学校与环球度假区签订人才储备班,通州大运河文旅也正在逐步展开区域建设。能够更好地了解区域发展需求,更加精准的培养副中心文化旅游产业人才。
二、主要内容
创建产城教融合背景下,育训融合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课程数字化升级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升级需求。搭建多场景、项目化教学,解决文化旅游类专业“学而不用”“软而不硬”的问题。建立四方联动机制,开展校企双元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
三、过程与做法
(一)开展人才需求研究,规划专业布局
深入研究区域产业发展,形成专业群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人才需求报告 。动态调整专业发展布局,形成群内专业的梯队化发展。升级传统专业建设内涵,增设首都和城市副中心紧缺专业。自项目建设以来,增设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电竞新媒体技术、游戏设计三个专业新方向。增加面向新职业岗位的课程。
(二)开展“课程数字化升级-课程体系升级- 资源库升级”的课程建设
升级数字化赋能课程,持续开发课程资源,优化共享互通路径,进行书证融通课程,建设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库。项目建设以来,开设新媒体营销、旅游大数据课程为专业群平台课程。建立两平台一核心双进阶课程体系。开发专业群进阶课程模块6个、开发扬长进阶课程60余门。完善国家级教学资源库——中华老字号文化子库,建设市级教学资源库——文化旅游专业群资源库、现代商旅服务专业群教学资源库。3门课程获批北京市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三)以“思政引领、项目推动、四方联动”为驱动力,服务首都文化旅游产业协同育人
1.思政引领:与北京8+名人故居、陶然亭公园结成红色共建,开展支援讲解、学习雷锋等实践活动。结合大运河文化带、环球度假区IP、台湖文化创意小镇建设,副中心三大建筑,深度挖掘文化资源和思政元素。学院所有课程立项课程思政建设课程,建成文化旅游专业群课程思政案例库。
2.项目推动:以工程师学院、产业学院、大师工作室、创业工作室为项目载体,将真实项目,社会服务项目、创新创业项目融入课堂,开设岗位定制课堂,实行项目化学习。专业群建有会展策划管理师学院、倪东侃大师工作室、文化旅游研究中心、文创产品研究中心、艺树工作室(学生创业孵化)、各类社团12个等多个项目载体开展实践项目。
(四)四方联动:建立校、企、行、政协同运营机制。
专业群紧密对接当地政府,开展深度校企合作,与环球度假区、完美世界开展深度校企联合培养。与北京13家中职院校建立3+2联合培养,与北京饭店开展社会人员学历提升联合培养项目,与大厂职教中心旅游管理、动漫设计和开发两个专业开展跨省3+2联合培养,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物资学院建设7年制贯通培养项目。通过共享人才需求,共同实施一体化人才培养,共用课程资源,共同开展实践项目。建立专业联合教研室;加强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项目的质量监控。
(五)以“智力支持、服务支持、人才支持”为助力,促进成果转化
1.智力支持:开展新媒体营销、运河讲解、文创产品研发、企业IP形象打造等各类技术支持,共建共享型校外实训基地。
2.服务支持:与通州区乡村开展直播,村容提升、农产品新媒体销售、民宿运营与服务、中小学研学活动等服务支持。
3.人才支持:为城市副中心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学习型人才,支持区域经济发展。
四、特色与创新
(一)人才培养模式紧密契合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产业需求。以需求定专业、以岗位定课程,始终坚持市场需求导向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二)搭建多种人才培养路径主力学生成长成才。首创与北京饭店学历提升培养。与环球度假区连续四年开展主题乐园人才储备班建设项目,与完美世界、凤凰教育、中凯国际等行业领先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以北京市两师基地项目为抓手。
(三)以真实项目开展育训结合,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项目与课程相结合,满足企业真实需求,深入探索和实践工作室模式下的项目运营模式。学生培养质量显著提高。突出文化赋能,强化技术赋能,建设产业契、人才共育力强的文化旅游专业群。
(四)价值引领,课程思政贯穿始终。专业群坚持立德树人,把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管的高素质文化旅游人才培养为己任。
五、成果与推广
(一)文化旅游专业群瞄准北京建设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定位,聚焦城市副中心文化旅游区建设,服务北京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需求,打造文化旅游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文创产品研发基地。
(二)探索深度融合双主体、育训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完成两会、二十大服务重大保障、开发各类文创产品三百余个、开展生产性实践项目47个,完成文化旅游咨询和横向课题十余项。
(三)专业群发挥文创产品研发、文创教育、非遗传承,文化传播等功能,获得各类文创产品研发设计奖项百余项。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区域发展,支持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服务京冀人才培养协同发展。
(四)专业群教师参与教育部高职本科(专科)教学简介、专业标准制定、职业等级标准制定工作15项。承担北京市文化旅游职业教师能力提升培训项目。旅游管理专业高分通过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教育质量认证。
六、其他典型案例
序号 | 案例名称 |
1 | 专业群建设典型案例-校企深度融合 推动文旅专业群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
2 | 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典型案例--以工作室为引擎的高职“工学结合”实践育人模式构建与探索 |
3 | 探索分层分类人才培养的典型做法-“六双递进”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
4 | 立项后人才培养方案的研制情况及效果--对接文旅产业升级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文化旅游人才 |
5 | 学生发展评价报告 |
6 | 综述立项后课程思政的开展及成效-推动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 培育高素质的文旅人才 |
7 | 课程思政典型案例-《会展项目策划与管理》 |
8 | 课程标准典型案例《两会服务》课程标准 |
9 | 课程标准典型案例《商业摄影》课程标准建设 |
10 | 课程标准典型案例《职业礼仪训练》课程标准 |
11 | 立项后信息化、数字化带来的教育教学变革-提高数字化技能,培养优秀文旅职业人 |
12 | 混合式教学设计典型案例-故宫研学设计与实践 |
13 | 立项后教师能力的提升和队伍建设的成效及影响 |
14 | 项目期建设的实践教学基地对师生发展的促进及示范推广作用-产教融合 建立共享型实践教学基地 |
15 | 立项后技术技能平台建设、产生的成效与影响-打造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
16 | 立项后社会服务产生的成效与影响-聚焦“中国服务”战略 延伸文旅产业社会服务链条 |
17 | 立项后国际化水平提升、产生的成效与影响 |
18 | 国际化教学模式改革典型案例--对标国际认证标准 提升旅游教育质量 |
19 | 教学诊断与改进机制典型案例-完善专业质量保障体系 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专业群 |
20 | 综合性典型案例-创建产城教融合背景下,育训融合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
21 | 综合性典型案例-以赛促学,助力职教国际化人才培养 |